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國小實施教師分級制可能產生的困境與因應策略

壹、前言:
   教改浪潮沛然莫之能禦,從第一波教育理念的改革:四一O教改聯盟之四大訴求的提出;第二波教育體制的改革:行政院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的出爐;到第三波教育執行層面的改革:教師法、國民教育法修正、教育基本法等相關教育法律之相繼公佈實施,改革的腳步緊鑼密鼓。
  教師分級制是「教育總諮議報告書」中提及建議「提昇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具體方法之一。報告書中建議「提昇教師專業素質」應「合理規劃教師檢定辦法,確保師資素質」及「建立教師進階制度,提供多元教師進修管道,教師生涯發展中應以積極性進階制度鼓勵進修才能不斷提昇教師教學品質,」(民85行政院)。此建議使得教師分級制成為教育界關切的熱門話題。
  教師分級制之實施,就我國目前各級學校教師編制及敘薪制度而言,可清晰的看出教師分級制存在的事實,唯沒有特別明顯的加以區別(黃裕城,民88 )。.歐用生(民88)認為,教師分級制的建立,能促進教師專業化、提昇教師專業形象與地位、協助教師自我實現、激勵彼此成長、促進學校革新。就提昇教師專業形象與地位而言,國民中小學教師之社會地位與專業權威不若大學教受、醫生、律師、法官等,教師分級制之實施,有助於提昇教師專業形象與地位。就現行的升遷管道而言,依蔡培村(民83)調查指出,學校的升遷管道忽略以教學為專業導向之進階設計,僅偏向學校行政科層體制之進階設計,造成教學取向之教師因缺乏升遷管道而放棄教學取向之發展與研修,或改向參與學校行政人員(校長、主任)之甄選,使得教師專業權威無法提昇。若能建立一個以教學專業導向的晉升管道,以區別學校行政之晉升管道,當更能激發教師從事教學工作及研究之動機。因此,教師分級制之深入研究與推動實施,實屬必要。

貳、教師分級制的意涵與背景因素
一、教師分級制的意涵:
  「教師分級制」是一種職位進階的設計,教師在分級制中的不同階段(職位),各有其角色和工作,同時也擔負不同的責任和任務。(蔡培村,民84)分級的目的在提供教師晉升的階梯,憑教師個人的努力,逐級晉升,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Murphy(1985)指出教師分級制度是為提供教師升遷管道,使教師在教學生涯中因能力、特殊貢獻和服務,而獲得職務地位的升遷或酬賞的回饋,因而設計一系列的分級階段,以提高教師留任的動機,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因此,基本上,教師分級制的設計,是為了激勵教師自我成長、促進教師自我實現、提昇教師專業發展所規劃的教師升遷制度。
二、教師分級制的背景因素:
  教師分級制的構想,源自於教師生涯階梯(career ladder)的理念,主要規劃一系列的教師職級進階,使教師能夠依據本身的興趣、性向、能力與表現,發展教師個人的潛能,促進教師專業知能的提昇(蔡培村,民84)。亦即教師生涯進階重視教師在專業上的發展,而非將教師的職責區分為不同的層級,讓教師在教學生涯上有專業發展的機會,以提昇教師專業素質。目前美、日等先進國家已重視中小學教師的生涯規劃,除依據教師的不同生涯階段設計不同的職位和工作外,更依教師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提供進修課程。

參、教師分級制的理論基礎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意指自不同角度分析事務,將呈現不同的面貌。教師分級制無論自生涯發展論、需求層次論、激勵保健論、社會階層論等觀點,均有其相關的理論依據。
一、生涯發展論
  生涯發展是指個人選擇或決定進入某一行業時,為適應某一行業的種種規範,並扮演和學習該行業的工作角色,由低層級逐漸升遷發展而到高層級的歷程。
supper(1957)主張生涯發展階段論,將個人的生涯發展分為成長、探索、建立、維持和衰退等五個階段。
  Fessler(1985,1993)將教師生涯發展分為職前、導入、能力建立、熱心與成長、生涯挫折、穩定但遲滯、生涯低落、生涯落幕等八個階段。
  Peterson將教師教學態度的改變分為初期(約20-40歲)、中期(約41-55歲)、後期(約56-退休)三個時期。
  綜上所述,無論自教師工作年資或教師心理特徵區別,初任教師都是從陌生的角色開始,逐漸適應而熟悉,此階段教師經驗較淺、流動率高,待進入專業期,流動率減低,若實施教師分級制,此期教師為求生涯發展,會努力爭取升級,若無教師分級制激發教師工作誘因、將逐漸產生職業倦怠感,不僅教學士氣低落,教學品質亦隨之下降。
二、需求層次論
  美國心理學者馬斯洛(Maslow)將人類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由下而上別是生理、安全、愛與隸屬、社會及自我實現的需求。當較低層次需求獲得滿足時,較高層次將獲得增強。教師分級制符應人性自我實現的需求,在教師分級制的組織結構裡,教師為求進階,會自動自發的努力工作,以爭取晉升機會,滿足自我實現之需求。
三、激勵保健論
  賀茲伯(F.Hersberg)的研究指出,影響工作滿意和不滿意的因素各不相同,影響工作滿意的因素為內在因素,如:工作本身、工作上的成就感、責任感等稱為激勵因素;影響工作不滿意的因素為外在因素,如:工資多寡、工作環境、工作地位、與上下級之間的關係、公司的政策等稱為保健因素。教師分級制將教師的工作環境分為幾個職級,使教師能隨著工作表現及年資逐級進升,目的在提供激勵因素,讓教師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一方面自我肯定,另一方面受他人重視,對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積極正向的功能。
四、社會階層論
  是指根據個人或團體的職位、學歷、收入、財產、家庭狀況和生活模式之不同,對其社會地位所進行的劃分和排列。其中職業是測定社會地位的代表性指標和劃分社會階層的最重要依據。教師分級制是社會階層化的建構,能使教師社群有高低或上下之分,有利於教師的社會流動。

肆、美、日中小學實施教師分級制之現況
一、 美國:
  一九六0年代美國在各地實施教師「職務區分」,其中以加州的天波市(Temple City,California)較為著名。該市「職務區分」計劃中之「教師分級制」將合格教師依職責之不同分為初級教師(associate teacher)、中級教師(staff teacher)、高級教師(senior teacher)及主任級教師(master teacher)。
一九八0年代「職務區分」制再度受到重視,並以各種不同名稱出現。如:生涯階梯(career ladder)、功績支薪(merit pay)、主任級/師傅級教師(master/mentor teacher)等。其中尤以生涯階梯(career ladder)推行最廣,其實施成效如下:
(一)對教師之影響:美國教師生涯階梯方案,主要目的在增進教師對教學工作的認同。實施結果發現,該方案使得教學工作更吸引人,不僅能提振教師工作士氣,且將近百分之八十的教師認為:優秀教師能獲得肯定,並獲得實質獎助。
(二)對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提昇教師素質,有助於改善學生學業成就。美國教師生涯階梯方案之研究果指出:有五分之三的教師認為該計劃對學生學業成就有影響,而且未來會更有影響。學者(Bellon,et al.)指出在規劃教師分級制之前應做好學生的「需求評估」,以使教師資源做更切合學生需求得運用。(蔡清華,民84)
(三)對學校效能之影響:根據研究指出,比較美國教師生涯階梯方案在「達成目標」、「維持素質」及「持續調適」等活動上表現,顯示校長與教師之互動,影響生涯階梯方案在該校落實之程度;不同的學校對於教師工作內容之調整,反應出該計劃能否成功,能隨時調整計劃內容之學校,較易成功,反之則失敗。

二、日本:
  日本教師分級制經過戰後長時期的討論與修正,而形成現在的制度內容。該制度是以表達教師師資水準的類型為基本要項。依照教育職員免許法第四條之規定教師免許狀分為「普通」、「特別」及「臨時」三種,而普通免許狀又依學校種類分為「教諭免許狀」和「養護免許狀」。然後再各分為「專修」、「一種」及「二種」(高中沒有二種)免許狀。特別免許狀頒授各級學校的教諭資格免許狀,而臨時免許狀則頒授格級學校的助教諭免許狀(楊思偉,民84)。
  日本雖然實施教師分級制,但尚不敢明顯的推動職務上的不同待遇,其特色與問題分述如下:
(一)證書種類:依照職務的功能與職能的領域劃分,形成專業化、細分化、及種類多元化之情形。實際上,教師應具備的共同特質的比率是很大的,教師證書是否應如同醫師和律師般單純化,值得探討。
(二)專業進修:1989年之新教育免許法,規定各階段晉級的進修方式,最少必須修得若干學分以上,且規定校長及教務主任的資格必許取得「專修」或「一種」的免許狀,帶動老師進修及爭取「專修」免許狀的風潮。
(三)薪給分級:依教師學歷及年資來決定,並非依據免許證書的種類決定。薪給分級只在助教諭、教諭、教頭及校長這四級做區分,「專修免許狀」的薪水並無特別加給。
(四)分級制導入:對於認真盡責的老師給予相對應的地位和待遇,能提振教師服務士氣,但也可能產生如下的問題:
1. 教師的能力及教學成效難以評鑑,實施分級制可能會培養只會配合評鑑者期望的的統一型教師。
2. 容易引起教師之間惡性競爭,導致學校現場人際關係的惡化。
3. 學生及家長將會選擇「專修」和「一種」教師,對於「二種」教師敬而遠之。

伍、教師分級制的設計
  教師分級制的設計,其晉升階段劃分的級數是極為重要的議題,倘若教師生涯進階的級數過少,將缺乏分級制設計的功能,倘若教師生涯進階的級數過多,則可能過於繁瑣而缺乏實用性,甚至於形成曲高和寡的窘境(蔡培村,民88)。各國對教師分級制級數之多寡不一,單美國各州從三級至六及都有,日本分為三級,中國大陸分為四級。我國教師分級制級數的多寡,依據蔡培村(民82,民83a,民84b)的調查研究結果指出,將教師職級劃分為四個階段可以符和我國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的需求,茲將各職級階段說明如下:
(一)初任教師階段:當實習老師通過徵選並進用為合格教師時,可任用為初任教師,其主要的工作為擔任班級教學工作、決定班級事務、進行輔導工作。
(二)中堅教師階段:當初任教師服務滿五年以上,可申請晉升中堅教師。其任務除擔任班級教學工作、決定班級事務、進行輔導工作之外,可兼行政工作。
(三)專業教師階段:當中堅教師服務滿五年以上,可申請晉升專業教師。其任務除擔任班級教學工作之外,必須負擔課程規劃教材設計教學觀摩級教學研究的工作,此外可兼行政工作。
(四)資深教師階段:當專業教師服務滿五年以上,可申請晉升資深教師。其任務除執行班級教學工作之外,必須指導實習老師,並擔任教學、行政與輔導的諮詢與顧問工作,亦有參與校長徵選的資格。

陸、國小實施教師分級制之優點與可能產生之困境:
  教師分級制的用意固然良好,但是,對於中小學教師的傳統教學方式,勢必產生巨大的衝擊。張德銳(民88)預期中小學實施教師分級制可能產生的問題有:立法曠日費時、所需經費龐大、教師反對、教師評鑑與教師進修制度的配合等。因此,經由成立全國性的教學專業標準委員會研擬實施草案,再由教育部、人事行政局、財政部等組織跨部會小組評估草案、發展轉化為具體的行動策略、再訂定法令、寬籌經費、廣為宣導,實施時則採用地區性實驗、自願性參與及由初任教師做起等方式,循序漸進、逐步推展。而依據蔡培村(民83)調查研究結果指出,教師在概念上均能接受教師分級制的規劃設計,但是有關分級制的可行性、合理性、公平性才是教師們能不能接納的重點。因此,教師規劃是否完美、配套措施是否完善,並且合乎教師的意願和需求,是教師分級制成功實施的最重要關鍵。
一、實施教師分級制的優點:
(一)提供教師專業導向之升遷管道,建立公正公平的晉升制度
(二)鼓勵教師不斷進修與成長,建立專業形象與地位
(三)激發教師良性競爭與服務士氣,活化校園生態
(四)檢核教師教學能力,提昇教師教學效能
(五)有助於處理不適任教師。
(六)落實實習輔導制度,為初任教師奠定厚實基礎。
(七)校長產生方式多元化,可從職級較高的教師人選中產生
一、實施教師分級制在國小可能遭遇的困境:
(一) 教師普遍具有傳統鐵飯碗心態、視同儕為平等,每年依年資晉升、工作有保障,不願接受挑戰
(二)教師對分級制的相關理念精神與制度沒有深刻瞭解
(三)教師擔心權益受損造成不安定和不穩定感
(五)懷疑教師評鑑的公正與公平、升級評審的公平令人質疑、關說紅包充斥校園
(六)各職級若實施配額制,將造成教師之間彼此過度競爭、產生衝突與對立、人際關係惡化、為求晉級力求表現
(七)教師的能力及教學成效難以評鑑,實施分級制可能會培養只會配合評鑑者期望的的統一型教師。
(八)家長選擇高階老師、懷疑低階老師的能力,不願孩子當白老鼠
(九)教師職級劃分、評鑑指標、評審制度之建立不易
(十)辦理研習、教師進修及調整職級薪水將增加經費負擔

柒、實施教師分級制之因應策略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 成立「教師分級制規劃小組」研擬實施草案,內容包括:
1. 做好各職級之「需求評估」,以使教師資源切合學生需求。
2. 實施教師分級制的目的、原則與內涵。
3. 各職級晉升所需具備之條件,如:教學年資、進修研習、專業知能、評鑑考核結果。
4. 各職級評鑑人員的組成比率、評鑑方式、評鑑規準、評鑑程序等。
5. 對審查和評鑑結果不滿時的申訴辦法。
(二) 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成員包含教育部、人事行政局及財政部等單位,其主要工作為:
1. 評估草案之可行性,並轉化為具體策略。
2. 完成實施教師分級制立法相關事宜、籌措經費、配合薪資管理、績效考評及進修制度,調整人事職務。
(三)實施教師分級制時,應注意:
1.先試辦教學導師制,由校內資深且經驗豐富之優秀教師擔任,負責課程設計、編擬補充教材,輔導新任及實習教師。
2.視教學導師制之試辦成效,逐步推展分級制,以減少阻力。
3.教師評鑑由教學系統負責非行政系統
4.不應損及現任教師權益,由新任老師或採自願方式做起。
5.職責劃分應有可行原則,職級較高的教師應負責指導新進實習教師、執行教學班究、負責學校教師的升遷評鑑、授課鐘點應較職級低者少、適度考量學校行政管理工作。
6.建立教師職級證照制度,教師分級制應與教師證照制結合。
二、學校因應策略:
(一) 宣導教師進階觀念、建立教師分級制共識:
1. 教師分級制的實施,顯示教育界有自律、自清的作用,高階老師也能獲得社會大眾的肯定與尊崇。
2. 教師分級制是一個客觀、公平的晉升制度,一方面鼓勵努力進取之教師,一方面警惕不求上進教師,激發教師良性競。
3. 依據教師生崖發展需求來規劃設計教師成長與進修,能促成專業發展與成長。
(二) 成立「教師評鑑小組」,加強教師評鑑
1. 組織公正、公平、客觀之教師評鑑小組,執行評鑑工作,評鑑結果作為分級晉升之參考。
2. 兼顧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鑑,使評鑑結果反映教師真實工作表現。
(三) 加強教學視導,強化視導功能
1. 實施「同儕視導」,鼓勵教師二人一組,進入彼此教室,相互觀摩,探討彼此教學缺失,激勵成長。
2. 行政人員加強巡堂,以掌握教師教學狀態,提昇教學品質。
(四) 鼓勵教師在職進修,落實終生學習之理念
1. 鼓勵教師依不同的專業發展需求,規劃終生學習進修課程與活動。
2. 落實學校本位在職進修,依教師需求規劃多樣化課程,提高教師進修意願與興趣,提昇教師專業素養。
3. 鼓勵教師參加校內外或師大、師院開辦之進修活動,培養第二專長,並促使終生學習。
(五) 建構學習型組織,營造學習型文化,
1. 組織教師專業成長團體,如讀書會、教學研究會,促使教師開放心靈、願意與同仁深度對談、分享教學心得,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2. 進行教育實驗與研究,如行動研究、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以解決教學現場發生之問題,並提供符合學生與社區需求之課程,營造學習型專業組織,提昇教師專業能力。
(六) 成立教學媒體中心,提高教師教學效果
1. 充實教學軟硬體設備,如:配合教育部「班班有電腦 」計劃充實電腦設備、設置電腦教室及其他相關教學設備。
2. 採用教學科技,培養教師運用電腦、光碟等教學媒體能力,並上網收集補充教材,以擴大學生學習領域,提高教師教學效果。
(七)落實親職教育,加強分級制觀念之宣導
1. 實施之始,應辦理說明會,建立家長教師分級制之正確觀念。
2. 透過親師懇談會、學校日、家長會等會議之召開,宣導正確觀念,不同職級教師有不同的特點,高階老師非唯一之選擇。
捌、結語:
教師分級制有其理論上的依據,也有實務上的需求,在實施的初期,難免會遭遇到阻力,尤其是長期以來,教師生態保守被動、被保護,缺乏專業成長與專業自主的誘因,促使教師做好生生涯規劃以終生學習。因此,除了激發教師內在自生的成長動力之外,若能配合教師分級制之實施,當更能提昇教師專業素質與專業地位,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與自我實現,教師分級制之實施,實屬必要。

玖、參考書目:
蔡培村(民85)。我國實施中小學教師職級制度的基本構想。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157-190。台北:儒林。
張德瑞(民88)。我國中小學教師分級制度可能面臨的問題與因應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31,27-31。
蔡培村(民88)。我國實施教師職級制度可行性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
31,1-14。
楊思偉(民88)。日本教師職級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與借鏡。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157-190。台北:儒林。
歐用生(民88)。從我國教師生涯研修論職級制度的必要性。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157-190。台北:儒林。
蔡清華(民88)。從教師專業成長論中小學教師職級制度的實施。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157-190。台北:儒林。

共同塑造藝術的生活環境       1010111



  所謂公共藝術並沒有一定的風格或表現形式,但是具有永久性、獨特性、專業合作、民眾參與、自由創作,以及配合當地的人文、社會活動等特性。它可以是鬱鬱蒼蒼的大樹公園,可以是脈絡豐厚的歷史建物,可以是笙歌樂舞的藝術表演,也可以是供人踟躕休憩的裝置家具,是生活中俯拾可得的人文滋養,也是我們共同塑造的一個藝術生活環境。

  本校游泳池、中央廚房興建工程之公共藝術,歷經文化局層層審查,終於通過並完成徵選及發包作業、由藝術家黃耿茂先生在六位角逐者中脫穎而出。黃老師畢業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系,並取得北伊利諾大學美術學院陶瓷研究所碩士,主修陶瓷雕塑。參與本校徵選之設計主題為「景美心。台北情」,設計的內容是以「生命的搖籃」、「未來的旅程」,以及「時光的探索」等三大主題,融合了景美街48號古厝遺留下來的建築物料,呈現景美溪與當地居民之間的關係。

  三大主題的創作,「生命的搖籃」位於鄉土穿廊西側牆面,是件陶版浮雕創作,作品融入古厝磚瓦土塊,以「土」為元素,由左至右呈現出河流的變化。中間淡藍色曲線部份,以窯燒影像的方式,將具歷史意義的景美街老照片融入作品中,表達出景美溪豐富的生命力及發展過程。「未來的哩程」位於鄉土穿廊東側牆面,是一件木板浮雕創作,結合景美街懷舊老照片,表達出老景美過去的歷史與未來發展的展望。「時光的探索」作品,由本校全體師生含幼稚園、特教班及社區民眾參與製作彩釉陶板,裝置於前庭水池周圍,融合了雀榕及樟木樹的景觀,展現出特殊的風味。

  至於師生及民眾參與之作品,從本學期開始,規劃於綜合領域課程中,由陶藝老師入班教學,指導學生構圖、上釉,再帶回陶藝家工作室燒陶。作品題材不拘,由作者自由發揮,有動物造型、自畫像、抽象畫、景美橋或校園風景等,呈現多樣與多元,每件作品都是作者的創意展現,琳瑯滿目,而這些作品,有一部分也將鑲崁在本校教室走廊、廁所牆壁以美化校園,屆時校園將充滿藝術性與人文性,時空因緣,此時此刻將留下我們共同的美好回憶。

樹人國小校際交流



       接續去年畢業生與月津國小交流互訪,今年度再度訪問月津國小,並增加樹人國小的互訪活動。樹人國小因從都市返鄉的吳鴻滄老師的版畫教學聞名,導演陳坤厚於民國86年重拍魯冰花,以吳老師的故事為背景,選擇校園優美,民風純樸,位於台南鄉下,烏樹林糖廠旁的樹仁國小為拍攝地點。

     知道要拜訪電影中的人物,小朋友好高興,連續五個中午用餐及午休時間觀看新、舊魯冰花電影及行前講習,都很認真,問小朋友新的好看還是舊的,小朋友說:「舊的很感人,新的風景很美,比較不會哭。」

     10月26日清晨七點,在校門口集合上車,行前一再叮嚀小朋友,不可帶零食、電玩、撲克牌及漫畫書,搭高鐵不可喧嘩,可攜帶筆記簿、相機,拍下所見所聞,為的是希望小朋友用五官去體驗、去感受農村生活,小朋友雖然乖巧懂事,仍然難掩第一次搭乘的興奮之情。

     約10點到達樹人國小,樹人的小朋友在張校長帶領之下列隊歡迎,教導黃主任帶小朋友到美勞教室,行經廁所黃主任幽默的說廁所前面這條路叫「廁前路」,想必靈感來自台北火車站前的「館前路」,美妙的介紹,鬥得小朋友哄堂大笑。美勞教室前面張貼新魯冰花劇照,小朋友興味盎然的觀賞,而劇中出現的「一號工廠」版畫,也高高懸掛在教室,令小朋友興奮不已。

  上午的課程很緊湊,陳老師指導過無數孩子,參加全國或世界兒童版畫得獎,當天的課程,是教孩子以石膏為媒材,用鐵釘在石膏上刻圖,再用蠟筆上色、拓印製作藏書票。短短一節課就完成石膏圖,而在石膏泡水之空檔,安排兩校小朋友相見歡,樹人小朋友表演布袋戲,景美孩子也下場敲鑼打鼓,體驗布偶操作,兩校孩子玩得不亦樂乎,彼此也交換自製的名片,相約12月15、16日景美國小見。簡單的用過午餐,接著拓印石膏畫作,小朋友第一次嘗試石膏板畫,作品構圖大膽,用色飽滿,令人驚艷。

  下午2點10分離開樹人國小,接著體驗烏樹林糖廠的五分車,所謂五分車是指兩道鐵軌的間距,若以歐洲鐵軌的間距是10分的話,台糖鐵軌是其二分之一的距離,故稱五分車,早期五分車是用來運甘蔗到糖廠製糖,現在,糖廠製糖成本過高,無法與國際競爭而關閉,改為觀光車,而參觀另一個麻豆糖廠則改為「總爺藝文中心」,裡頭有藝術家進駐,保留部分建築物為藝術品展區,小朋友觀賞銅雕、紙雕等藝術作品,也體驗日據時代遺留下來的防空洞。

  晚上用過餐後,接著在餐廳觀賞「無米樂」紀錄片,了解農夫種田的辛苦,劇中主角崑濱伯的「沒有米也快樂」的無奈與豁達,台灣農業發展的過程中375減租對農民的影響等。影片沒有聲光打鬥的熱鬧,是一部單純描寫從台灣光復到目前農村沒落的歷史,小朋友專注的欣賞,提問也能對答如流,令人欣慰。

  第二天的行程直奔月津國小,受到許校長及師生們熱情歡迎,月津國小以美妙的歌聲及熱情的啦啦隊迎接,並參觀社區老街「八角樓」及「鹽水護庇宮」等景點。中午到後壁鄉無米樂社區用餐,小朋友聽說中午的飯是無米飯,圓潤飽滿的飯粒,讓小朋友胃口大開,一碗接一碗。用過午餐,步行到無米社區,見到崑濱伯本人,小朋友異常興奮,紛紛與崑濱伯合照,後壁老街還留著童年的柑仔店,鐘錶老店則有著百年歷史的德製機械鐘,令人讚嘆不已,到了社區中心,小朋友DIY自製稻草筆,在筆桿上以稻草紮成稻草人,好玩極了。

  接著暢遊台南赤崁樓、德記洋行及安平樹屋,晚餐後逛花園夜市,令人大開眼界。

  第三天搭乘龍海號遊七股潟湖,穿上救生衣,上了船,才發現某電視台「台灣真善美」節目,正搭同一艘船錄製七股潟湖生態,導遊太太與船東是夫妻,倆人配合節目製錄,幽默生動的介紹潟湖的形成與特色,每到冬天,就會成群飛來過冬的侯鳥,會幫魚夫捕魚的鸕鶿、黑面琵鷺等,並示範漁夫灑網捕魚,鬥得一船人笑呵呵,美麗的主持人和船東打賭,若能再度捕到魚就和魚親親,結果船東贏了,玩親魚遊戲,景美的孩子成了最佳啦啦隊,小朋友也接受訪問。遊畢,上岸品嘗現烤的新鮮香甜的生蚵,大快朵頤一番。

  最後一站,參觀七股鹽博物館,體驗製鹽、挑鹽的辛苦, 瞭解各種不同的鹽製品,品嘗鹹冰,用過午餐後就踏上歸途。

  三天兩夜的農村之旅,深入南台灣西海岸,讓生長在都會區的孩子體驗不同的生活經驗,了解農、漁民的辛苦,所謂「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這句話深深的烙印在孩子的心田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