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8日 星期三

創造以「學習」為中心的學校-沖繩參訪心得


一、緣起
    夏末秋初。在研讀佐藤學「學校的挑戰」、「教師的挑戰」、「寧靜的革命」等相關著作,以及參訪小組成員兩次分五章節的共讀「學習的革命」一書,分享研讀心得並研擬與教授座談的提問,以及綜合參觀前導學校公開授課、議課等的經驗背景之下,我們懷著對學習共同體初步的理解與疑惑,參訪日本沖繩。
    沖繩地理位置離日本本島較遠,相較於學習共同體在本島已推動二、三十年的歷史,算是起步較慢,社會經濟發展較弱勢的地方。我們參訪了兩所位於沖繩北邊的學校,國頭村國頭中學校及國投村奧間小學校,並與來自沖繩各地及印尼的老師們,大約200多人,一起聆聽佐藤學教授的演講,以及參加一場與佐藤學教授面對面的座談。此外, 國頭村教育處長小橋川春武也特別與我們分享國頭村近年來推動學習共同體的努力。
    國頭村推動學習共同體時間只有短短兩年多,推動的背景與台灣相近,其中,我們看到許多感人的畫面,包含國頭中學校校長詳述推動的信念、遭遇的阻力與推動的策略,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相互尊重、真情流露等。他們在推動學習共同體堅定的信念、努力與包容,值得我們借鏡。
二、沖繩參訪的心得與收穫
(一)建立推動的願景與哲思:
1.推動學習共同體的願景:
佐藤學教授陳述,推動之初,因為沒有願景,雖然行政單位、校長、老師、或家長,有意要推動,但歷經30多年的實驗,沒有願景,縱使大家通力合作,沒有豎立共同的目標,仍然會失敗。因此,建立共同的願景是必要的,而這個願景就是「保障學生的學習權、促進教師專業的成長」。
  2.學習共同體的教育哲學觀:
佐藤學主張:(1)公共性:開放教室,教師同僚共同備課、公開觀課,以及議課,而努力的焦點放在學生的學習,學習成功的地方,迷失之處等,而非觀摩、評價老師的教學。(2)民主主義:營造彼此相互學習的學校文化,尊重、接納每一個個體,包含老師、學生、家長,人人平等。(3)追求卓越:提供學生jump學習的機會,透過深層思考,同儕相互討論、分享,挑戰較高難度的學習。
(二)身段柔軟不斷說服與包容
    國頭中學校校校長為了推動學習共同體,詳讀佐藤學教授及參與辦理學校校長著作,深信「相互持續學習的孩子不會變壞。」因此,在推動之初,即不斷鼓勵老師改變,國頭中學校校長指出,學校唯有從內部出發才有辦法改革,改革會做不好,就是因為教師沒有相信自己的學生,沒有借助學生的力量一起來做改革。「我們一起來相信學生學習的力量,就當作你被我騙吧!」。透過各種會議場合,校長不斷說明辦理原因,邀請家長、老師共同參與。
國頭中學校校長並以實際行動支持老師,入班觀察,錄下每一班各組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狀況,協助觀察學生是不是有認真學習,幫助老師發現孩子們學習成功與困難的地方,提供議課時討論;調整ㄇ字型座椅,使同學之間桌椅更加緊密,討論時有利於低聲交談;減少行政會議及報告作業,讓老師有更寬裕時間做教學準備與省思。奧間小學校校長則包容尚未準備好的老師選擇未參與試辦,日本因有區域內教師輪調制度,一及六年級導師因自它校調入,而原任教學校未參與推動學習共同體推動,校長尊重每一位老師的專業,等待他們的成長以及準備,避免學校因參與與否,造成分裂,相信老師在準備好了以後會加入。
(三)聆聽」是一切學習的開始
    國頭中學校剛開始推動的時候,所做唯一的一件事,就是「聽」。由老師開
始,用身體、心靈去聽,聽出孩子的弱勢,建立關照的關係。因此,國頭中學校
2011年的6月開始做學習共同體,半年之中,沒有要求老師做何事,就只是
請老師去聽。有些老師只花了1個月的時間,就可以讓學生聽,有些老師可能要
3個月的時間,師生才能構築聆聽的關係。但是半年期間,只要每一天上課,
師生就會相互聆聽,建立聆聽關係。
    國頭中學校指導學生聆聽時,首先,聲音的緊張度要變小,互相學習時是喃喃細語,例如:「這邊怎麼做?」、「這邊是這樣子嗎?」的互相學習。第二,是適當的反應速度,也就是對於老師的發問也好,同學的發言也好,不要馬上反應,而是把他最後的話聽完之後,再講自己想講的話。第三,能夠相互看到對方的臉,透過這種關係和姿勢,才能夠完全接受對方,支持對方。
    因此,在國頭中學校的走廊牆壁柱子上,我們看到聆聽的標語:
聆聽的方法:1.要思考說者的內容,加以理解;2.要面向說者;3.要有所反應。
發言的方法:1.易懂的語言;2.面向聽者;3.用對方聽得到得音量即可。
學習的方法:1.提起勇氣詢問同學:「這裡怎麼做?」;2.說明直到對方完全理
            解並接受為止;3.「我來教你」是禁語。     
    唯有建立在聆聽的基礎之下,自然而溫馨的討論氛圍才會產生,而當聆聽建立之後,上課中,對於老師提出的問題,小朋友回答不出來,在思考時,我們看到奧間小學校二年級的小朋友,全班的同學耐心的等候,眼神專注的看著發言的同學,等候他的回答,沒有「我!!!」不耐煩搶著發言的情況,和台灣的課室氛圍,迥然有別。這是必須透過一段時期的指導,以及策略方法,方可建立。
(四)「靜默讀書、默動清掃」的學校文化
    奧間小學的課室裡,我們看到小朋友在閱讀時,是以自己的速度,小聲的朗讀,沒有孩子東張西望,教科書是直立在桌子上,因為,教科書放在桌子上,孩子低著頭,聲音向下無法傳達出去,面對直立的教科書,讀書聲直接傳達出去,交織成悠美的樂章,讀完了,放下課本,靜靜的等候其他同學讀完,課室的氛圍,是強調靜默學習;國投中學校的學生則在中午飯後的打掃時段,跪在地上擦地板,不講話的,因為掃除是心的磨練,透過掃除,可以磨練學生的心志及耐力,其次,透過掃除的時候,安靜的掃除,不跟任何人講話,學生才有辦法思考上午所學,透過掃除,做一次思考和回復,這是默動清掃。「靜默讀書、默動清掃」,成為學校特有的沉靜文化。
(五)座位的安排,拉近師生的距離
    傳統教室桌椅的配置,是採用排列整齊的方式,黑板下有講台講桌,老師站在講台上,從上面看學生,遠遠的觀察、或步下講台行間巡視,無論是肢體或心理層面,和學生的距離遙遠,老師在班級是權威的。
    因此,國頭中學在開始推動學習共同體之初,學校對全校的學生以及家長,調查「學生喜歡的是什麼樣的座位安排方式」,結果,除了二年級還未適應以外,其他是壓倒性的是喜歡ㄇ字型的安排。學校檢討二年級學生不喜歡坐ㄇ字型的原因,並想辦法解決,學校對學生說明:「如果不是坐ㄇ字型,12345排的學生全部都是看前面,然後這5個人的臉對老師來說,全都是疊在一起的,若變成ㄇ字型,就沒有疊在一起,這樣子看黑板比較容易,然後對老師而言,也有辦法看到學生的每個臉,才不會5個人的臉都疊在一起。」
    因此,我們看到國頭中學校,學生ㄇ字型座椅的安排,老師則坐在ㄇ字缺口的中間,椅子與學生相同,教室沒有講桌、講台,只有一台50吋的液晶電視,當作資訊輔助教學,老師跨越一步就可以到學生面前,老師坐下身高與學生相同,眼睛可以平視學生,觀察學生學習狀況。
(六)小組討論、協同教學,營造自然和諧的課室氛圍
    翻譯郁倫老師指出,小組討論首重相互信賴關係的建立,透過探求、了解學生問題行為的成因,因了解而無條件的完全接受學生的現狀。對於「小組討論、
協同學習」,國頭中學校校長曾經做過調查,發現每個學年都非常的喜歡小組活動,因為在小組間學生比較能夠輕易講出自己的感覺。
    分組的方式,佐藤學教授指出,原則上採用隨機的方式,成為四人一組,人數不足或多出時,則有三人或五人的情形。二年級因為人際發展尚處於自我中心階段,因此,以二人一組,倆倆相互討論為宜,並以學習相互聆聽為要,到了中高年級,則可以四人一組,當小組討論的時候,學生把桌椅迅速的轉向。至於性別組合方式,最好是男女交叉坐,因為,男女各坐一邊,學生有一種特徵,就是會的他會認真的找同性別的同學分享,但是,遇到不會的,男生會去找女生,女生會找男生,異性會互相的幫助,互相的提問。討論時並非各說各話,而是回應同學的發表,如同打棒球時捕手在投手投球時要能接住一般,給予回應,亦如同演奏和諧的交響樂般,悅耳動聽,而教師則必須擔任串聯的工作,師生在不斷的提問及對話中,學習已經完成。
    有別於傳統的分組教學,佐藤學教授也強調小組裡沒有分配任務,沒有小組長,學習單或小白板是放在桌子的中央,大家一起討論,而非小組長或指派人寫,如此,孩子才能具體的與資料對話,而非天馬行空的聊天。分組的結果,比較弱勢的孩子組合在一起也無所謂,等待下一次的討論的時候,再重新分組,自然而然的每一個小朋友都能有機會跟其他的人做對話和討論,讓孩子以平等的地位來指導孩子,把每一個孩子當作是不同的個體,尊重他們的獨特性,給予他們應有的協助。佐藤學教授特別指出,分組中如果有小組長,那麼,小組間平等與溫柔的氛圍會被打破,因此,不採用能力分組,沒有小組長或小組之間的競賽,沒有討論計時的壓力,在自然和諧、沉靜深思中,完成學習。
(七)兼顧基礎與jump的學習
    教學時間的分配,佐藤學指出,剛開始推動的時候,老師視學生的學習狀況,也許510分鐘作小組討論,而當班級信賴與討論的氛圍建立之後,理想的課室學習,是在每一節四十分鐘當中,前二十分鐘的是做課本上的基本學習,後二十分鐘老師則可進入jump題目,時間可彈性處理,視學生學習需求與狀況而定。而當小朋友做分組討論的時候,老師則在一旁觀看,引導小組孩子參與並進入討論,當討論遇到瓶頸時,老師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訴小朋友,而是讓小組通過討論、探索,主動去發現,老師也要耐心的等待不會的小朋友,透過討論與自然的分享,讓他們慢慢的把腳步跟上,不要急於指導他們,因為指導會打斷他們的思考,老師要做的只要引導他們加入討論即可。
    至於Jump 題目的設計,因為,一般教科書的編寫,是以適合中等程度的孩子為目標,程度較高的孩子無法在學習中獲的滿足,因此,老師在備課的時候,透過同僚的研究討論,設計比教科書更難的題目,佐藤學教授指出,可取材較高年級的教材,例如二年級從三年級、三年級自四年級甚至五年級等,依此類推來出題,Jump 題目難度越高,學生越有興趣學習,且程度越低的孩子,越容易在Jump學習中挑戰成功,因為,低成就的孩子當解題成功時,先前困擾他的難題也迎刃而解。教科書不必逐題逐頁教,有時解完一道jump題時,教科書中前五頁的內容也都會了。
    課堂中Jump 問題的提出,往往需視孩子學習的實際進程決定,有時會和原先備課時有所差異,因此,教學已不再是「計畫」,而是「設計」,「計畫」是固定的,而「設計」是彈性的,隨著課堂上的變化而調整,而班級裡只要有約百分之八十學生能完成Jump 題的挑戰,就可以了。
(八)聚焦在學生學習的備課、觀課與議課
    老師們不願公開課堂,重要的關鍵是怕被批評,無論是教學輔導老師或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皆以教師教學為主要觀察對象。學習共同體強調無論是同僚備課或觀課,主要是觀察學生學習成功之處,學習困擾的地方,透過同學年任教不同領域老師之觀察,了解學生在不同領域之學習狀態表現,也幫助任教老師了解學生,做為改進教學之參考。因此,備課時除了老師要孰悉任教單元的教材之外,教材縱向及橫向的發展脈絡,相關學生身心發展及起點行為,Jump學習之補充教材、學習單等,或可能產生困擾的困難點,如何布題指導,幫助孩子學習成功,均是備課時必須要準備好的,也因為教師工作之繁重,因此,需要同僚,尤其是同學年,以及同班任教不同領域的老師的協助,相互幫忙與分享,備課方能充份。學生也需要備課,包含不懂、不了解之處,事先查資料或標示出來,在上課時更專注不會的地方,以求慎解。
    公開課堂觀課時,觀察者自課室氛圍、教學歷程及教學成果層面,於議課時提出,觀課的老師可自全班學生整體、或是小組、或是個人層面之學習狀況,觀察學生學習,同學彼此互相幫助等,了解整節課學習是否成功,哪些組別完成挑戰,哪些學生沒有認真學習,或遇到甚麼樣的困難等,觀課者只在旁邊觀察,而不介入學生學習指導。所有的觀察聚焦在學生之學習,而非教師之教學,對於教師之教學,則提出「我在這堂課學到什麼?」謙卑的學習態度,是打開教師願意開放教室給同僚觀察的心防之鑰。
三、參訪沖繩的建議­­­­­
() 激情過後的理性思維
    歷次教改無不希望教育越改越好,無論是開放教育的體驗學習,九年一貫的課程改革,建構式數學教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等,各有各的主張與哲學思維,無不以是當下遇到的教育問題為基準,思考解決方案,當然,難免各有所偏,也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為人所詬病。因此,在推動學習共同體時,難免會有所質疑。事實上,學習共同體並非萬靈丹,日本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而這背景因素和台灣是不一樣的,在日本發展成功,並不表示可以全盤移植。
 () 認清國情差異,勇於接受挑戰
    日本的課業研究已有百年歷史,無論是老師或學生,均已習慣公開授課、觀課,上課縱使觀課者貼近觀察,師生均不受影響;老師上課以學習單為主,因此,設計高於教科書難度的jump題目並不為難,和台灣老師依賴教科書、習作的教學,而以學習單為輔的模式,差異甚大;至於小組討論與協同教學,日本的民族性較為沉靜,聆聽與低聲討論較易形成,社會文化的配合亦有利於推動等因素。這些都是台灣在推動學習共同體的時候,必須面臨的挑戰與轉變。
()謙卑學習的態度,是推動成功的關鍵
    無論是在日本沖繩參訪,或是參加佐藤學教授來台灣中正高中,或新北市秀山國小之公開授課與議課,雖然佐藤學教授對於議課時的評論,強調在學習成功與否,但對教材選用或運用是否得宜,仍有著墨,談到教材,難免會論及教師教學,因此,參與之成員,除了彼此建立信賴與信任的關係,在教材教法的建議,須謹慎轉化,觀課者謙卑學習的態度,可以避免教師心理防衛機轉產生,影響到公開課堂的意願。
四、結語---感動與感謝
    參訪過後,對於日本推動學習共同體的感動開始發酵,我們成立了Line群組分享心得,也辦理每月一次的公開觀課,西門國小貴霖老師在公開授課之後,提出群組能共同備課的建議。看到群組成為學習共同體,再一次的感動。
    感謝教育局的支持,讓我們有機會參訪日本,更感謝謝麗華科長,帶領我們前往,不斷的給予我們打氣和勉勵。我們深信透過大家的努力,不斷的宣導和說服,學習共同體的感動會逐漸發酵,透過不斷的 try and correct,建構屬於台灣本土的學習共同體,只要有助於學生的學習,以及教師的專業成長,創造以「學習」為中心的學校,just dot it 就對了。